您的位置首页 >要闻频道 > 热搜鲜 >

安元英:敬老爱老 暖人心 共筑民族团结情

导读 本文转自:海东日报 安元英:敬老爱老暖人心 共筑民族团结情 ——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□本报记者 赵新秋 千百年来,河湟大地的莽莽群山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忘我奉献的身影,悠悠湟水河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民族亲如一家的佳话。 在…

 安元英:敬老爱老 暖人心 共筑民族团结情



本文转自:海东日报
安元英:敬老爱老暖人心 共筑民族团结情
——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系列报道之五
□本报记者 赵新秋
千百年来,河湟大地的莽莽群山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忘我奉献的身影,悠悠湟水河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民族亲如一家的佳话。
在海东市乐都区,有这样一个人,他用真情大爱书写敬老助残、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的故事。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,但从他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都能折射出胸怀民族的大爱。
他就是安元英,这些年,他不断努力,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标杆,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的赞歌。
安元英与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。
2012年,安元英偶然得知“政府购买服务”的政策后,义无反顾地拿出20多万元征地款,在乐都区洪水镇开办了自家经营的敬老院,从此踏上了敬老助残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大爱之路。
“确实很累,但是心里很踏实,每天都过得很充实。”开始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服务后,在安元英的努力下,他的业务服务区域逐渐覆盖到碾伯街道、瞿昙镇、洪水镇、峰堆乡、蒲台乡、中坝藏族乡等乡镇(街道)的各民族群众,并说服动员不适合在家养老的群众到敬老院和托养院。
记得有一次,当安元英去寿乐镇李家台村72岁的少数民族村民李来贵家里时,落满灰尘的炉子上放着两个干瘪的土豆,老人的头发又长又乱,个人卫生堪忧,令人心酸。他当场给老人剪了头发、洗了头,让老人先到敬老院生活一段时间,并承诺如果老人住得不习惯可以再回家来。
入住敬老院的第四天,当李来贵的两个孩子到敬老院看到容光焕发的老人后,放心地离开了。临走时说:“现在如果让她回家住,恐怕是想拉也拉不回去。”
在安元英眼里,老人就是老人,没有民族之分,但他又充分尊重各民族老人的文化和习俗。这些年来,安元英会定期为入住到敬老院的困难老人和残疾群众理发、洗衣服、洗床单、洗被套、清理卫生、进行心理疏导,每天为他们按摩、量血压,深受老人们的夸赞。
如今,安元英是乐都区洪水镇敬老院、乐都区涛声托养服务中心、乐都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三家机构的负责人,三家机构现有服务对象434人,少数民族66人,其中藏族41人、蒙古族15人、土族10人。
“每天陪老人们聊聊天,他们的精神就变好了,每天生活得都很开心。”安元英欣慰地说,在日常工作中,他不仅在生活上帮助这些困难群体,更在精神上进行抚慰。
在敬老院,有个来自乐都区城台乡小沟村的藏族小孩梅索南端智,问起梅索南端智为什么在敬老院时,他总是眼含泪花:“我很感谢安叔叔,如果没有他,我现在还不知在哪里流浪。”
梅索南端智智力发育迟缓,生活不能自理,其父无暇照顾,送他入住敬老院。当时,12岁的梅索南端智身材瘦小,看起来像五六岁。入住敬老院的第二年,梅索南端智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。父亲的离世,意味着梅索南端智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,面临每年的托养费也无人支付的困境。
“这个娃娃我就负责到底,有我们一口吃的,就不能饿着他。”安元英看着无依无靠的梅索南端智,实在于心不忍。此后,安元英和妻子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他、养育他。安元英说,虽然民族不同,但大家想的都是过上好一点的生活,只要各民族团结互助,过上好日子是迟早的事情。
在助老、助残工作中,安元英的做法给周边村民树立了榜样,也在无形之中给大家带去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美好感受。
“我只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,关注少数民族、老人、未成年人,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敬老扶残的事业中,推动民族团结工作,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下,享受美好生活。”安元英牵着妻子相视一笑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